央行2021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加大跨周期调节力度
近日,央行发布了《2021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在国内经济方面,《报告》表示:“我国是具有强劲韧性的大型经济体,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利条件没有变。”这与2021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表述基本一致。
不过,《报告》同时指出,也要看到,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
《报告》还表示,下一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将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积极主动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为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业界专家认为,相比于2021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定调,此次货币政策更加积极,屡次提出“加大”,包括“加大跨周期调节力度”“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等,并预计2022年上半年是货币政策发力的重要时点。
货币政策提出总量稳、结构优目标
对于下一阶段主要政策思路,《报告》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加大跨周期调节力度,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注重充分发力、精准发力、靠前发力,既不搞“大水漫灌”,又满足实体经济合理有效融资需求,着力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实现总量稳、结构优的较好组合。
这较2021年三季度的表述新增了“加大跨周期调节力度”和“总量稳、结构优”。在受访人士看来,这表明货币政策开始发力,并在发力过程中重视结构的优化。
对此,民生银行宏观研究员孙莹2022年2月14日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分析说,此次央行发布的《报告》,对货币政策定调更加积极,要求“充分发力、精准发力、靠前发力”。
孙莹还告诉记者:“一方面,央行提出要‘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引导金融机构有力扩大贷款投放’,显示我国货币政策已正式转向宽松,将全力稳增长,未来再降准、降息仍有可能;另一方面,央行重新加上‘坚持不搞大水漫灌’的表述,并把‘以我为主’货币政策总基调的位置移到后面的汇率部分,意味着央行会更顾及海外政策调整对我国政策空间的掣肘。”
在这方面,《报告》提及,要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以我为主,处理好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平衡,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发挥汇率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功能,加强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强化预期管理,引导市场主体树立“风险中性”理念。
在货币政策上,西部证券分析师张静静在研报中还认为,随着1月社融数据的发布,前期货币政策的效果正在显现。如果金融数据持续转好,总量型货币政策工具的必要性将下降。但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会持续发挥重要作用,也就是说2022年应该能看到各类再贷款工具的使用量创出新高。
国内通胀压力总体可控
《报告》指出,疫情、通胀和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仍是全球经济的三大不确定性。
华西证券分析称,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发达经济体极度宽松等因素共同推动海外通胀明显走高,这些因素未来如何演进、带来的影响何时消退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从数据可见:根据《报告》统计数据显示,极端天气、地缘政治冲突等因素推动油价和天然气价格继续上涨。2022年1月,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突破90美元/桶,创2014年10月以来新高。NYMEX天然气期货价格一度突破6.3美元/百万英热单位,创2010年4月以来新高。
数据还显示,海外通胀普遍上行,2021年12月美国CPI同比上涨7%,创1982年以来新高;欧元区HICP同比上涨5%。新兴经济体通胀亦处高位,12月巴西IPCA、俄罗斯CPI同比涨幅分别达到10.1%和 8.4%。
不过,国内通胀压力总体可控。《报告》指出,2021年我国CPI全年均值0.9%。未来CPI运行中枢可能较上年温和抬升,继续在合理区间运行。与此同时,PPI同比涨幅在阶段性冲高后回落。未来全球经济供需缺口有望趋于弥合,加之高基数效应逐步显现,预计2022年我国PPI同比涨幅将延续回落态势。
张静静还认为,这意味着今年在部分海外发达经济体因通胀被迫收紧货币政策时,国内货币政策应该不会受到通胀的掣肘。
(编辑:郝成 校对:颜京宁)
- 除联合财经网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合财经网立场。
- 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联合财经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联合财经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