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部门酝酿信托业务分类改革:征求意见稿将于近日下发 系2022年信托行业重点工作
时隔六年,监管部门再推信托业务分类改革。
记者从北方地区某国资信托公司总经理处获悉,信托业监管工作会议于近日召开。目前,监管部门正在酝酿推进信托业务分类改革,探索以信托目的、信托成立方式、信托财产管理内容和方式作为分类的基础,将信托业务分为新的三类:资产管理信托、资产服务信托、公益/慈善信托。对此,多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对此已有预期”,“是个好事情”,“旨在推动信托更好转型”。
据了解,此次并非监管部门首次启动信托分类改革,早在2016年,监管部门便推行过八大业务分类试点改革。
信托业务划分“新三类”
对于监管酝酿将信托业务划分为“新三类”这一消息,上述总经理告诉本报记者:“这是前天的监管工作会议上(赖主任)提到的。目前监管文件还没下发。”
据《证券时报》报道称,有关此次业务分类改革的征求意见稿将于近期下发,并将业务分类改革作为2022年信托行业重点工作推进。
值得注意的是,“新三类”与目前监管导向一脉相承,但名称和说法有所变化。此前的监管会议和相关政策文件,将信托业务分为资金信托、服务信托、公益/慈善信托三类。
早在2018年的中国信托业年会上,时任银保监会副主席黄洪在会上讲话时便指出,未来信托业务要坚持发展具有直接融资特点的资金信托,发展以受托管理为特点的服务信托,发展体现社会责任的公益(慈善)信托。
时至2020年5月,《信托公司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资金信托新规”)出台,再次提及要“发展有直接融资特点的资金信托”,同时,明确将服务信托业务和公益(慈善)信托业务排除在资金信托新规监管框架之外。
“资金信托、服务信托、公益慈善信托业务主要是从委托人目的、受托人为委托人提供的服务内容的维度进行分类。”据《中国信托业发展报告2021》,清华大学法学院金融与法律研究中心研究员邢成、中国信托业协会特约研究员邓婷在《三大信托业务分类及未来趋势》一文中指出,考虑到信托业务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以及资金信托和服务信托本身就存在交叉,未来具体推行并进行分类监管中仍有些问题需要予以明确,以利于更好地发挥信托功能的优势:一是资金信托与服务信托的区分问题;二是通道类事务管理信托的归类问题;三是资金信托产品的分类有待根据信托特色进一步细化;四是财产权信托的分类问题。
比如,由于资金信托中可能包含多种服务,而服务信托可以资金形式设立,所以未来在实操中必然会遇到混合型的、归类难的业务,这就需要明确分类的首要和次要依据,清晰定义业务的边界,提高监管的精细化程度。又比如,固定收益类资金信托包含非标债权和标准化债权,仅笼统地划分为固定收益资金信托无法反映资金信托的风险差异。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目前,资金信托新规仍是征求意见稿,至今还未出台正式实施的文件。而从最新监管口径来看,除公益(慈善)信托未变外,又新提出了“资产管理信托”和“资产服务信托”这两个概念。
东部沿海地区某信托公司高管对本报记者分析认为,从监管导向来看,资产管理信托主要是指标品信托;资产服务信托则主要是破产隔离和财富传承,即信托本源业务。
“上述业务与资管新规等政策的监管导向一脉相承。”近年来,政策引导下,“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本源业务是信托公司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带有本源性的服务信托、家族信托、慈善信托、标品业务将成为信托公司展业新路径。
但上述高管人士还进一步分析提醒,“首先,标品市场并非想象中好做,存在着不小的困难和挑战,比如标品市场现阶段已是‘红海’;相较于券商基金等资管机构,信托公司自身没有研发能力、市场经验和专业团队等方面的优势。其次,目前破产隔离、财富传承和公益慈善等业务的收入仍不足以支撑信托机构的发展。尤其是前期融资类业务发展过程中,部分信托公司积累了不小的风险,需要在发展中解决问题。”
对于资产管理信托和资金服务信托的解读,某信托公司财富管理部门负责人认为:“一个是基于投资收益的,一个是基于服务的。”
上述总经理则指出,“资金信托,所有跟资金有关的业务,以后都属于资产管理信托。”
弱化“影子银行”特征
针对“新三类”定义为“资产管理”而非“资金”,也有业内人士解读认为,或许是要强化资金信托的“买方业务”而弱化“卖方业务”,即突出“直接融资”这一特点,弱化“影子银行”特征。
由央行前副行长吴晓灵牵头撰写的《资管大时代》(2020年11月出版)一书中提到,按照服务对象侧重的不同,资金信托业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信托产品来募集资金,满足卖方客户融资需求的投资银行业务;另一类是通过信托产品提供资产配置服务,满足买方客户财富投资需求的资产管理业务。
该书指出,在资管新规中,将资产管理业务定义为“金融机构接受投资者委托,对受托的投资者资产进行投资和管理的金融业务”,属于买方业务。但在信托业实践中,同时为卖方提供融资服务的投资银行业务仍是我国信托业务的重要构成。
“信托公司同时为买卖双方提供服务,这样不但削弱了市场的博弈定价能力,而且在出现投资风险时,容易出现融资方将风险转嫁给信托机构的情况,存在刚性兑付的隐患,有必要予以规范。”该书对彼时的资金信托业务下了如此结论。
实际上,自2020年中旬开始,监管部门明确要求信托公司压降融资类信托业务规模。
从融资类信托具体业务来看,广义的融资类信托既包括通道类融资信托业务,也包括信托公司主动管理的融资信托业务,而需要重点压降的违法违规严重、投向不合规的有两类:一是各类金融机构借助信托通道开展监管套利、规避政策限制的融资类业务;二是信托公司偏离受托人定位,将自身作为“信用中介”,风险实质由信托公司承担,违法违规开展的融资类业务。
当前,融资类业务正在以每年减少20%的规模被逐步压缩,而金融通道业务已被要求“应清尽清”。信托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融资类信托规模为3.86万亿元,同比下降35.13%,环比下降6.57%。另外,据北京银保监局披露,2021年,辖内信托公司通道类、融资类业务同比下降93.4%和31.9%。
有业内人士则认为,未来的资产管理信托里,很可能没有“非标”融资。
曾推八大业务分类
信托业务分类伴随着行业发展一直处在不断演进中。此轮信托业务分类改革,距离上一次改革已时隔六年。
2014年10月16日,央行发布了《信托业务分类及编码》。这是由中国信托业协会提出并起草的行业内第一份关于信托业务分类标准。该标准以九个维度对信托业务进行大类划分,初步厘清了被动信托和主动信托的区分标准,具体包括资金信托与财产信托,单一信托与集合信托,私益信托、公益信托与目的信托,等等。上述概念目前大多被用于银保监会对信托公司主要业务数据划分。
2016年,监管部门推行过信托“八大业务”分类试点改革。彼时召开的中国信托业年会主题为“信托可持续发展之路:业务分类和商业模式”。该会议明确提出信托“八项业务”,要求信托公司根据各自的战略规划、资源禀赋和目标定位,探索差异化、专业化的发展路径。根据《经济参考报》当时的报道,银监会信托部相关人士也将其定调为2017年的重要工作。
八项信托业务具体包括:债权信托、股权信托、标品信托、同业信托、财产信托、资产证券化信托、公益(慈善)信托和事务信托。
2017年4月6日,银监会信托部召集10家信托公司在河北开会,内容为信托业务分类试点,分类框架就是八项分类标准。试点公司10家,分别为外贸信托、安信信托、重庆信托、交银信托、陕国投、中建投信托、百瑞信托、中航信托、中融信托、平安信托。
据媒体报道,自2017年4月21日起,上述分类试点工作正式启动。监管下发了《信托业务监管分类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以及《信托业务监管分类说明》(试行);经过近一年的分类试点后,监管部门起草了《信托公司信托业务监管分类指引(试行)》,在此前提出的八项业务分类的基础上,增加了产权信托,同时,信托业协会起草了《信托公司受托责任尽职指引》。
2018年2月,据财新报道,《信托公司信托业务监管分类指引(试行)》已在部分信托公司征求意见;《信托公司受托责任尽职指引》也已在信托业内完成征求意见,由信托业协会理事会和会员单位大会表决通过。
但是,该分类试点改革并未如业界预想般“2018年在全行业推行”,直至如今,《信托公司信托业务监管分类指引(试行)》也未正式下发和实施。
在《2017年信托业专题研究报告》中,由百瑞信托牵头的课题组发表了《风险视角下的信托业务监管分类研究》一文。文章指出,“10家公司分类试点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上述文章认为,这种多维分类标准需要信托公司在分类中多头考虑,为分类工作增加了一定难度。例如,对资金来源于非金融机构,信托公司承担被动管理职责,信托资金投资于其他金融机构发行的非公开市场交易的主动管理型金融产品的信托业务如何分类,从资金运用上看应划分为同业信托,但从资金来源及项目功能看应为事务信托。同时还指出,存在“标品信托的内涵和外延不明确”“TOT项目的分类问题”家族信托纳入现有分类难以体现业务特征等问题。
《资管大时代》一书中也指出,信托业八大业务的分类方式较好地描述了当时存在的主要业务类型,但也存在分类维度多样、不同业务类型边界模糊不清等问题,实际并未在信托行业真正推行。
(编辑:郑利鹏 校对:张国刚)
- 除联合财经网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合财经网立场。
- 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联合财经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联合财经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